省電模式下,大腦的 9 個思考陷阱
- Vida Huang
- 2024年10月1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已更新:2024年10月14日
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會需要省電模式?
從早上睜開眼睛以來,我們就一直在接收各式各樣的訊息、做出無數個生活決定。大腦雖然只佔了我們全身重量的2%,卻消耗了身體20%左右的能量!為了節省能源,大腦會選擇自動化處理一些日常的決策和判斷,把能量留給更難、更複雜的問題。
這種大腦「偷懶」的自動化思考模式,是一種自然的節能機制,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做出反應,減少認知負荷。但也是因為這種機制,容易使我們在尚未看清楚事情的全貌的狀態下,倉促依據自己過去的習慣或經驗下判斷,進而導致誤判和認知扭曲(Cognitive Distortions)。
以下用舉例的方式,簡單介紹 9 種「大腦在偷懶」的思考模式:

1. 非黑即白、全有或全無(All-or-Nothing Thinking)
「剛才有一個問題回答錯了,這次面試好失敗,我絕對無法被錄取!」
習慣將事物劃分為極端的兩端,非黑即白,沒有中間地帶。
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?面試的其他部分都表現得還不錯啊!
這種只有零分跟一百分的判斷,會讓人陷入不必要的壓力與焦慮中。
2. 選擇性注意,也稱心理過濾(Mental Filtering)
「沒想到今天穿的衣服上有一小塊污漬,對方一定覺得我很邋遢。」
只注意到事件中的負面部分,而忽視了正面的部分,沒有看見事情的整體樣貌。
這種思考模式,就像是我們為自己戴上了一副「負面濾鏡」,只看得到表現不好的地方,卻不認可自己做得好的部分。
撇除衣服上的小污漬,口說自介表現都不錯,肢體語言呈現也大方自然,事情也許沒有你想像得那麼糟糕喔!
3. 以偏概全,也稱「過度類化」(Overgeneralization)
「這次面試失敗了,我一定一輩子都找不到工作。」
忽略了個別事件的「獨立性」,只從單一事件中得出「全面性」的結論,而且這個結論也與事實不符。
這種思考方式容易讓人陷入負面的自我認知,徒增焦慮。
這次不順利,並不代表接下來也會是這樣。
4. 「應該」、「一定」與「絕對」(Should Statements)
「我應該要把外表打理得毫無瑕疵,才是一個完美的求職者。」
這是一種使用「應該」或「絕對」來規範自己或他人行為的思考模式。例如,認為「我應該一直維持高水準表現」,或者「別人應該要喜歡我」。當現實與這些「應該」不符時,便會引發失望和內疚。
但是,在這種思考模式下,我們容易忽略掉事物的「彈性」與「例外」。
事實是,沒有人是完美的,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不完美之中重複試誤、做出調整。
就如同我現在正絞盡腦汁在寫這篇文章一樣(笑)
5. 悲觀濾鏡、鐵口直斷大災難(Catastrophizing)
「總算拿到這份工作,但剛才的月報內容有明顯的錯誤,老闆可能會因此開除我,而沒有這份收入,我就必須退租公寓,搬回老家面對父母,被親友嘲笑一輩子⋯⋯」
總是做出悲觀的預測,並過度放大最壞的結果,還武斷地認為未來「一定」會如此。
這樣的思維,其實是大腦自動化思考的結果。
想想過往的生活經驗,真的每一次的結局都糟糕透頂嗎?
6. 貼標籤(Labeling)
「一個好的員工,才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。」
貼標籤是一種簡化思考的方式,將人或情況簡單地歸類,而忽略每種情況背後的特殊性與細緻差異。比如某次工作出錯,便給自己貼上「失敗者」的標籤,忽略了其他的優點和表現。
自我批評是最大的內耗,當你發現頭腦正在貼標籤,請提醒自己緩一緩,從自動化思考的陷阱中跳出來,客觀以對。
7. 過度解讀、神奇讀心術
「剛才報告的時候,主管特別看了我一眼,他一定對我很失望。」
在這種思考模式下,我們好像突然學會了讀心術,覺得自己知道別人的想法,而不親自去問,也沒有考慮更多客觀的資訊與可能性,只在心中擅自推斷、黯然神傷。
不過,主管可能只是一視同仁地看著台上的報告者而已,並沒有在針對任何人。
8. 個人化(Personalization)
「同事沒等我就走了,他可能覺得我很差勁,想離我遠一點。」
常常覺得什麼事情都跟我有關,將外在的事件怪在自己身上,而忽略事情的真相。
例如,你看到別人心情不好,就下意識覺得一定是自己做了什麼讓對方不高興。這樣的思考會讓人過度內疚,甚至導致焦慮。
同事可能只是趕著去上廁所而已,只是你沒問不會知道!
9. 情緒性偏見
「總覺得很不妙,這個專案一定會失敗!」
只根據自己的「情緒」和「感覺」來下結論,而沒有參考真實的資訊來做判斷。這是頭腦的省電思考模式之一。
靜下心來檢視看看,目前的專案進度如何?都有在時程上嗎?預算是否足夠?提醒自己考慮客觀事實再下結論,而不要落入「感覺」的陷阱裡。

以上介紹的九種自動化思考模式,雖然有助於我們的大腦快速反應和節省能量,但有時也會導致偏差和誤判——特別是在混合了邏輯思考與情緒感受的複雜情境中,而這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遭遇到的情況。這就像使用Google Map導航時,它會為我們指出最短、對快的路徑,但卻未必是最正確的——不然就不會有人開進難以通行的產業道路、進退不得了!
當我們能夠主動辨識出這些頭腦「偷懶」的模式,有意識地引導自己的情緒與反應、避免被壓力或消極思考牽著走,就能進一步改善我們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。
本文撰寫時的參考書籍:《轉動內心的聚光燈,照亮人生更多可能》蘇益賢 書中介紹了大腦的省電思考模式,以及多種轉念的方法,既實用又易讀,誠摯推薦給大家!
為了避免陷入這些思考陷阱,保持冷靜的自我覺察非常重要,而這其實是學習靈氣的其中一個好處——靈氣能幫助我們提升自我覺察,讓我們更清楚地感知自己的情緒和思想。
靈氣不僅是一種能量療癒方法,它更是一種提升自我內在的工具,讓我們在面對壓力或困難時,得以保持冷靜、理性地應對,做出最佳決策。
謝謝您的閱讀,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。
有問題都可以利用網站最下方的通訊欄留言,我會盡量回覆喔!
Comments